一、科研条件建设
1.研发平台建设情况
公司占地33000m²,建筑面积12350m²,拥有发酵、提取、动力等设备300余台套,成为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基地,中试基地面积3200m²,中试、化验、检测仪器设备总值710万元,中试生产线2条,其中5m³种子罐、15m³不锈钢二级罐各2个,拥有10L和50L试验用发酵系统、微型板框压滤机和超滤系统。
2.仪器设备配置及运行状态情况
研究中心试验设备超速冷冻离心机、双向电泳仪、低温冰箱、摇床、液相色谱仪等实验仪器,技术设备运行状态良好,试验条件优良,满足了项目研发的需求。
3.试验场地、生产线建设情况
在公司的发酵和提取车间,建设了2条试验生产线,由发酵罐、超滤机、板框压滤机等主要设备组成,用于新产品的工业化试生产。在研究中心实验室,新增了10L、50L发酵罐、安装了蒸汽发生器、冷却水循环罐、微型板框压滤机和超滤系统等试验设备,组成了一条中试生产线,用于中心研发项目的日常试验工作。
4.研发费用投入使用情况
研究中心研发费用主要用于开展既定项目的研究,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研制投入80万元;植酸酶的研制与开发投入105万元;酶制剂盐析工艺的研发投入75万元;高活力酸性纤维素酶的研发与应用投入120万元;新型糖酶创制与创新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投入150万元。
二、科研队伍建设
1.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研究中心现有研发人员35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23名,已培养研究生1名,技术骨干16名;合作高校已培养研究生3名,邀请国内专家授课指导,并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显著提高了人才团队素养。
2.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高新技术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发的良性、快速发展。应适时根据自身实际和行业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发展规划,采用灵活、开放的人才引入机制,全力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梯队,充实研发中心管理和研发队伍。
3.管理团队情况
研究中心在管理上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采用聘任制,设立主任委员一名,名誉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10人,委员14人,组成了一个专业、高效、团结的研究队伍。主持研究中心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在人员选聘上,采用专职和外聘、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结合研发中心的科研项目,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合理分工,注重协调,确保了项目实施的优质和高效。
四、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情况
1.技术创新情况
针对酶工程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研究中心在确保现有酶制剂品种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信息、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体优势,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加大研究开发力度,积极拓宽合作途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研究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指导研发工作,加速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成果的产出。
2.对外开放服务情况
研究中心对外开展的开放性服务主要有:
(1)微生物酶产品成果的孵化:承接上游单位的中试放大任务,加快微生物酶产品成果的转化。
(2)通用性工程技术研究:对微生物酶领域具有通用性的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工程配套并为微生物企业引进的工艺、工程开展技术解析服务。
(3)信息与咨询:为依托单位及我省微生物酶产业化的规划提出建议和咨询,在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时,发挥高级参谋的作用,并为有关酶制剂企业介绍国内外新酶种、新技术,开拓发展思路,提供技术咨询,逐步建设微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等诸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成为该领域的信息与咨询中心。
通过开展对外服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开拓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多名技术服务能手。
五、运行管理和制度建设
1.领导班子和内部机构设置情况
研究中心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学术委员会,下设三部一室:科研开发工程部、公关部、人才培训部、财务室。
2.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行机制情况
研究中心实行开放、流动管理机制,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研究开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及高、中级技术人才等固定人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和接纳国内外相关流动人员携带成果来实施转化,进行工程研究开发和试验,研究中心还保持与行业或领域内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交流和研讨。
3.各项制度建设情况
研究中心管委会由依托单位和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及主管部门领导共同组成,具体负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计划审定、监督、检查和审议财务预算及收益方案,协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依托单位、中心建设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心设立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同行业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以及组建单位主要工程技术骨干组成,主要负责审议中心的发展规划、研发方向、和项目实施,评价工程试验设计方案,帮助提供技术、经济、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